过去两年,从“价值币”到“庞氏币”,市场像是在同一部循环播放的老电影里跳舞。当收益率不再性感,我们是否还有勇气用市盈率这条传统金融的尺度,替 DeFi 项目称重?本文聚焦 DEX、借贷、流动性质押、衍生品 四大赛道,拆解 17 个主流协议的真实收入与市盈率,告诉你谁仍在价值洼地,谁又躺在泡沫温床。
一、为什么用市盈率衡量 DeFi?
在传统股票市场,市盈率(PE)=股票市值 ÷ 净利润,越低说明回收投资年限越短、越“便宜”。
在 DeFi,我们把“净利润”换成 协议实际利润(Revenue),把“市值”换成 全流通代币总市值(FDV),即:
DeFi 市盈率 = FDV ÷ 协议利润
当市场只看 TVL、空投预期或控制面板里花花绿绿的 APY,市盈率让我们回归到 现金流到底能否撑起估值 的朴素问题。
二、DEX 赛道:Uniswap 与“无价值开关”之痛
2.1 Uniswap:市销率 8 倍,利润为 0
- 收入来源:前端征收 0.25% 手续费,约 6000 万美元,但这笔钱归 Labs,不归 UNI。
- 核心风险:费用开关一旦打开,监管将迅速把 UNI 归为证券。社区拉扯两年仍未有定论。
- 点击了解 Uniswap Labs 如何解决治理代币“无价值”难题 👉 最强科普:为什么 UNI 不是红利股却依旧值得持有?
2.2 Curve:PE 从 60 倍速跌至 19 倍
- 业务核心已从稳定币低滑点掉期,转向 crvUSD 供应。
- 未来赌注:若 crvUSD 无法在稳定币红海杀出,Curve 估值将被“稳定币修理工”定位反噬。
- 当前 19 倍的 PE 已较去年折价近 70%,但市场仍担心“清算创伤”二次发生。
2.3 Jupiter:Solana 聚合器溢价 48 倍
- 永续合约(Perps)贡献 90% 收入,用户 持续亏损反而成为协议利润来源。
- 治理代币 JUP 不分润,与 UNI 面临同样困局。
- 48 倍 PE 只是把未来衍生品增长的 全部想象一次性折现。
2.4 Trader Joe:PE 约 30 倍,“Joe Stack”升级中
- V2.2 上线日均费用 2–5 万美元,两条链(Avalanche、Arbitrum)贡献 90% 交易。
- 若 Avalanche 流量继续外流,Joe 扩容至 CLOB 订单簿愿景能否兑现,将左右估值锚。
三、借贷赛道:稳定现金流下的价值重估
协议 | 当前 PE | 关键催化 |
---|---|---|
Aave | 22 倍 | “费用转换”提案已通过、回购预期强烈 |
MakerDAO(Sky) | 8 倍(官方口径 31 倍) | 80% 资金买美债获利,但政治中心化的争议升温 |
Frax | 50 倍 | 多线作战(稳定币+AMO+ L2 Fraxtal),但业务全线萎缩 |
- Aave 近 2 个月 Base 链新用户占比超 30%,若回购真正落地,22 倍 PE 有机会挤压成 15 倍以下。
- Maker 改名 Sky、代币拆 24000 : 1,更像 一次品牌出圈+供应流量削弱,短期刺激有限。
- Frax 高 PE 背后却难寻高增长支点,50 倍对应的是“全链版 DeFi 瑞士军刀”幻想,而非美债收益故事。
四、流动性质押:再质押红利下的估值跳升
4.1 Lido:垄断叙事走下神坛,PE 仅 13.7 倍
- 28.5% ETH 质押市占,但新对手(如 ether.fi、Puffer)用“去中心化”挖墙脚。
- 收入挂钩 PoS 固定收益,增长弹性不足,PE 一路压缩。
- 若以太坊再质押(EigenLayer)大规模起飞,Lido 可能错过第二波红利。
4.2 Jito:PE 120 倍,Solana 版 EigenLayer故事
- MEV+质押双轮驱动,日收入曾超 Lido,但 120 倍 PE 隐含 再质押 TVL 需再翻 5–6 倍。
- JTO 代币无分红,若 Solana 上再质押迟迟不爆发,高估值难以为继。
4.3 Pendle:贴现利率市场的 180 倍 PE
- 再质押积分的退出流动性生意结束,6 月底 TVL 砍半,PE 从 77 倍反弹至 180 倍。
- 盈利极度依赖 未来利率衍生品量,堪称 DeFi 中“高杠杆做多 DeFi 成长”。
五、衍生品:老牌协议困于解锁,新秀享受红利
协议 | PE 现状 | 估值瓶颈 |
---|---|---|
dYdX | 39.5 倍 | 解锁代币占流通量 71%,每日真实交易量仅 3000 万美元 |
GMX | 10 倍 | 真实利润+回购逻辑支撑,熊市存活王牌 |
Orderly | 16 倍 | TGE 刚开启,“云流动性+中立后端”叙事才起步 |
- 👉 从 60 亿到 3 千万,dYdX 交易量蒸发 95% 的根本原因
- GMX V2 多空平衡机制降低了被狙击风险,10 倍 PE 对应熊市真实盈利, 值得拥有防守仓位。
- Orderly 发币后空投预期落地,总用户 42 万,缺乏二级市场深度,16 倍 PE 处于 合理偏低区间。
六、综合结论:被高估了吗?
把 17 个协议放在一起,PE 中位数落在 25–30 倍,与传统金融科技股(现普遍 20–40 倍)接近;极端值如 Jito 120 倍、Pendle 180 倍,已提前把未来三年增长透支完毕。
被低估名单:
- GMX(10 倍):熊市仍然赚钱+回购落地。
- Lido(13.7 倍):质押赛道规模红利还在,只是增速放缓。
- Trader Joe(30 倍):低基数+CLOB 升级预期,盈亏比优秀。
明显高估:
- dYdX:交易额缩水、解锁抛压双杀,39 倍 PE 没有安全垫。
- Frax:50 倍 PE 对应多元叙事全面熄火,跑输 Maker。
- Jito & Pendle:高估值需要 Solana 再质押/利率衍生品规模二次 3–5 倍扩张。
一句话总结:
估值本身没有对错,只是 把明天的故事换算成了今天的资本成本。当动量消失,现金回报才是真正留在口袋里的贝果。
七、常见问题 FAQ
-
Q:为什么很多协议 FDV 极高,但 PE 却不高?
A:FDV ≠ 流通市值。早期协议常把大部分代币锁仓 2–4 年,实际市场抛压远小于 FDV。一旦解锁加速,PE 会被动飙升。 - Q:DeFi 协议市盈率安全区间是多少?
A:参考传统金融科技股,并把加密高波动风险折算:- 稳定生息类(国债收益) 15–25 倍
- 高速成长类(衍生品、再质押) 30–45 倍
- 故事类 60 倍以上需警惕泡沫。
-
Q:为何用户亏损反而推升协议利润?
A:不少永续平台如 GMX、Jupiter,其利润来自 资金费用+用户清算。用户亏的钱即协议赚的钱,因此市场大波动反而成利润放大器。 -
Q:治理代币未来可能捕获价值吗?
A:监管仍是拦路虎。若 SEC 认定治理代币为证券,强制分红或回购将加速落地。届时 PE 逻辑才会真正与股价挂钩。 -
Q:再质押(Restaking)会像上一轮流动性挖矿一样崩盘吗?
A:风险来自“杠杆叠杠杆”与结算错配。目前质押 ETH 已超 28%,若再质押失败,清算链条引发的多米诺效应不容小视。 - Q:小散户如何用市盈率做交易?
A:- 发现低估→ 小仓位现货分批买;
- 发现高估→ 避免追高或用期权套保;
- 定期复算→ 收入、锁仓、解锁三参数更新一次,动态止盈止损。
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,仅提供数据与思考框架。 欢迎把这份 DeFi 市盈率地图 收藏起来,等下一轮叙事高潮开启时再拿出来对比——谁在裸泳,一目了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