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比特币现货 ETF、DeFi 衍生品及 Web3 基础设施增速上涨,越来越多的高净值投资人(HNWIs)与机构资本将目光投向加密资产。与此同时,加密资产管理公司也在寻求突破规模上限、降低风险敞口并提升品牌可信度,核心路径便是与持牌券商、家族办公室或大型金融机构达成资本合作。并购、少数股权或收益分成成为三大主流方案。然而,数字资产类别的特殊属性,使这类交易的估值讨论不再仅仅是“数资产、算倍数”的简单公式,而是牵涉到波动率、流动性、监管以及客户行为等一系列新的变量。本文作为系列文章的首篇,将从买方与卖方的双重视角,拆解估值挑战与可落地的交易工具,帮助你筛出真正有潜力的加密资产管理标的,设计更稳妥的交易架构。
一、估值的三座大山:波动、流动性、赎回
1. 加密资产高波动放大估值误差
加密货币与传统证券相比,一个显著特征就是“日内 10%–20% 振幅”时有发生。任何快照式的净资产值(NAV)都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长期管理能力。倘若把「年底 10 亿美元 AUM」硬套传统 2% 管理费模型,极易忽略熊市中资产腰斩、牛市中管理费打对折甚至赎回高峰的双重风险。
2. 非流动性资产定价盲区
大市值币种之外,GameFi 新币、LSD 衍生品、协议治理 Token 往往缺乏可做“市场参考”的深度盘口,若基金重仓此类袋子,LP(有限合伙人)与买方可就估值吵到天荒地老。传统模型里的 Beta 值、DCF 或可比公司法失灵频频。
👉 面对非流动性标的,如何快速识别真实估值区间?
3. 赎回窗口与客户情绪
流动性管理在 2022 年几家明星基金轰然倒塌后,成了所有 LP 合法“夺命三连问”。一旦管理人兑现不了赎回,设置闸门或暂停赎回应运而生——长期看固然保护底层资产,却同时把“随时跑路”的客户变成愤怒的诉讼大军。在并购谈判桌上,买方自然会质疑未来赎回堰塞湖开闸时的资产流失成本。
二、四大核心关键词为交易设计铺路
- 加密牌照
- 高频赎回
- 锁仓折扣
- 数字资产估值法
- 对赌条款(Earn-out)
- 并购溢价
——在后续条款与案例解读中,我将围绕以上关键词逐一展开。
三、三大传统工具如何“加密化”升级
1. Earn-out:波动留给未来自己背锅
传统并购中,30% 交易价款留成对赌并非新鲜事;放到加密基金交易里,这一比例可能飙升到 50%-70%。原因无它——谁也无法预测下一波牛市何时到来。
- 指标选择:多数对冲基金类资产选择「净管理费 Run-Rate(RRR)」+「客户资金净流入」双重阈值。这样即便熊市BTC跌到3万美元,买方也不会一次性支付溢价。
- 期限延长:一般对赌期 2-3 年;加密领域常见 4-5 年,甚至叠加“分批解锁”——防止命理玄学般的牛市 single-day 兑付问题。
- 监管空白区:如果基金主体身处离岸司法区,Earn-out 触发条件需额外绑定牌照获批完成日期(Key Regulatory Milestone)。
2. 购买价格调整条款(PPA):让单价差距可量化
Earn-out 解决“未来不确定性”。PPA 则用来校正交割前最后时刻的公允价值跳崖。
- 规范估值口径:通过“独立第三方数字资产估值师”+“逐币示证”确定每类 Token 的定价方法(例如活跃市场用收盘价 VWAP;非活跃市场用 Discounted Cash Token Model)。
- 设置上下限:在加密市场极端行情时,给予买方“Walk-away 权”同时,也给卖方保护性“Collar”防止被极限砍价。
3. 价值型交割条件:把黑天鹅写进分手协议
过去两年,加密世界出现了多起因某交易所暴雷导致托管资产“一夜蒸发”的悲剧。因此,在并购 SPA(收购协议)中追加“重大托管风险事件”触发条款,几乎成行业标配。
- 托管集中度:若单一托管机构持有超过基金净资产 25%,买方可要求卖方更换托管方或设置保险措施。
- “锁仓折扣”机制:基金持有的非流动性 Token 若按折价清算超过 15%,买方有权终止交易或触发重新谈判。
四、场景模拟:2 亿美元加密对冲基金并购
背景
- AUM:2.2 亿美元(其中 BTC/ETH 48%,DeFi Token 30%,锁仓期小于三个月;剩余 22% 为早期项目锁仓 12 个月)。
- 收入结构:管理费 2%/年,业绩分成 20%。2023 年 RRR 约 4000 万美元。
| 买方类型 | 估值溢价倍数 | 对赌比例 | 对赌期限 | 亮点争议 | |—|—|—|—|—| | 传统大型资管 | 8× RRR | 60% | 5 年 | 锁仓折扣翻倍条款 | | 新兴加密交易所 | 6× RRR | 50% | 4 年 | 平台 Token 置换 |
在每一项条款谈判中,卖方可通过下列手段提升对赌成功概率:
- 与托管方讨论实时 KYC 额度检测;
- 引入链上透明资产 dashboard;
- 用链上保险弥补黑天鹅。点击查看👉 如何在交割前 30 天内完成链上透明化和保险组合
五、结束语与尾声预告
估值偏差、资产波动与赎回潮三大难题,对于任何想切入加密赛道的买方都是硬骨头。Earn-out、PPA、价值型交割条件并非一劳永逸的灵药,但在交易结构设计得当、监控手段透明的前提下,能最大限度弥合买卖双方的认知分歧。下篇,我将用真实并购完成案例,拆解牌照、税务、流动性转换如何在项目本地化落地。敬请期待。
FAQ:买家卖家高频疑惑一次说清
Q1:Earn-out 触发条件可以绑定币价上涨吗?
A1:可以,但为避免买方控币价做杠杆,通常采用“BTC/ETH 指数上下波动±25%”防撞机;再叠加“客户净流入”双保险。
Q2:锁仓资产如何快速给出估值?
A2:行业目前流行“锁定期折扣模型”——按锁仓剩余天数递减折扣值,参考同类 Token OTC 成交折溢价,再用 Black-Scholes 马铁模型测算流动性溢价。
Q3:交割后发现托管方出问题,买方如何处理?
A3:提前在 SPA 约定托管出事触发“托管风险 rep & warranty”,若 180 天内资产赔付不到位,买方可按降低后 AUM 强制重估并索赔差值。
Q4:买方是传统金融机构却缺乏加密牌照,是否可先收购再补牌照?
A4:取决于管辖地。新加坡、迪拜等地允许“Deemed License”但在未完成前不可对外募资;香港则强制须先获批“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牌照”。
Q5:加密基金交易是否需要链上审计?
A5:强烈建议。链上地址、交易所 API、转账哈希三段式验真已成为尽职调查(DD)标配,能降低“重报资产”的概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