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期錢包甦醒潮開啟,180 萬「失蹤」比特幣究竟跑哪去了?

Posted by Hiky 加密观察 on September 5, 2025

未來幾年,沉睡錢包的甦醒速度只會越來越快;真正的「永久滅失」比特幣,最終可能只剩 150 萬枚左右。——市場普遍預期

自 2024 年 4 月以來,「丟失比特幣」「長期沉寂地址」「180 萬枚失蹤供應」這類關鍵詞在社群與谷歌的檢索量持續高漲。原因很簡單:幾乎每一兩週,就有十年以上的早期比特幣錢包對外轉出。最新案例出現在 4 月 15 日——一個沉睡 14 年的地址把 50 枚比特幣 匯入 Coinbase,折價超 300 萬美元,瞬間引發熱議。大家最關注的是:

  • 還有多少「失蹤」的比特幣其實沒丟?
  • 它們回歸市場後,會不會砸盤?
  • 真正的不可逆損失量又該如何估計?

本文根據 Chainalysis 與《財星》聯合披露的鏈上數據,結合最新趨勢,逐一拆解。

📊 180 萬枚「遺失」比特幣的三大真相

真相 1:沉寂並不等於丟失

從 2018 年開始,已有超過 20 萬枚「失蹤」標籤的比特幣重新進入流通。Chainalysis 將「遺失」定義為 2014 年以後「從未動過」的地址,實際分佈如下:

  • 少於 50 BTC 的小額地址佔總數 94%
  • 50–1 000 BTC 的中額地址佔 5%
  • 1 000 BTC 以上的巨鯨地址不到 1%,但價值驚人。

換句話說,大部分錢包僅持有早期區塊獎勵 50 BTC;一旦持有者想起私鑰或找到舊電腦,就能輕易解鎖並轉出。

真相 2:價格並非唯一甦醒催化劑

Chainalysis 用回歸模型測試「當週價格漲跌幅」與「舊地址復甦數量」的關係,發現統計上具顯著但偏弱的正相關;更有趣的結論是:超過 70% 的復甦動作與「無明顯外部事件」同步發生,說明長期「鑽石手」只是在隨機檢查舊硬件或進行遺產規劃,並非因行情暴漲才恐慌賣幣。

真相 3:終極不可逆損失約 150 萬枚

把已被喚醒、預計未來可能被喚醒、以及真正遺失的三類信號納入模型,研究團隊估算:

  • 目前標記為「遺失」的有 180 萬枚;
  • 最終穩態可能降至 150 萬枚,佔總供應量 7% 左右;
  • 若剔除中本聰掌握的 110 萬枚(極大概率永不移動),真正「永遠消失」的比特幣將逼近 290 萬枚,相當於 14% 的硬頂流通量。

👉 想第一時間發現下一個復活的千幣鯨地址?獨家鏈上偵測工具帶你搶先動起來!

背后的「丟失」密碼學邏輯

絕大多數遺失案發生於 2010–2012 年間,原因歸納為四類:

  1. 私鑰不見
    早期沒有託管機構,密鑰只存在本機硬碟、U 碟或紙張備份。硬碟報廢、紙張遺失,比特幣便永久鎖死。

  2. 忘記持幣
    當時 1 枚 BTC ≈ 0.1 美元,很多開發者隨手領 50 BTC 打賞後完全遺忘。

  3. 實驗性錢包
    用戶測試早期客戶端,升級時直接格式化電腦而無備份。

  4. 用於燃燒證明
    部分地址刻意將幣轉入可證明不可逆的「黑洞地址」,例如 1BitcoinEater…,屬於有意銷毀而非遺失。

預測模型:未來十年甦醒節奏

階段 剩餘沉睡量 年均復甦率 觸發因素
2025–2027 160–165 萬 1.8–2.1 % 遺產規劃、舊 USB 搶救
2028–2032 150–155 萬 1.2–1.5 % 節稅出售、世代交替
2033 以後 ≈ 150 萬 < 0.5 % 可歸為「永久遺失」止步

(數據來源:Chainalysis 波特蘭研究院;誤差 ±3%)

瀏覽趨勢來看,關於「復活地址」的話題每當有單筆 1 000 BTC 以上轉帳就會在 Google Trends 創下搜索尖峰,成為真正的「FOMO 訊號」。

巨鯨案例分析

  • 2024 年 2 月:2010 年 5 月挖出的區塊獎勵地址轉出 1 000 BTC,次數十年罕見。
  • 2024 年 5 月:三名早期礦工在同日各自解鎖 50 BTC,且全部選擇「分批賣出」。鏈上跟蹤顯示,Coinbase Prime 當日午盤出現滑點,實際衝擊小於市場預期,原因是訂單分拆至場外 OTC 成交。

👉 如何像鏈上偵探一樣鎖定下一個「沉睡巨鯨」的甦醒時刻?立即解鎖高效地址監控模板

FAQ:關於「遺失比特幣」的五大疑問

Q1:開發者能否透過硬分叉召回失幣?
A1:不能。私鑰遺失意味著永遠無人可簽名花費該 UTXO;任何試圖「逆轉」的分叉都會徹底破壞比特幣可驗證的稀缺性。

Q2:會不會某天突然發現一個 100 萬 BTC 的地址被轉出?
A2:理論上可行,但機率趨近零。歷史驗證顯示,超過 1 000 BTC 的地址若甦醒,通常一次只轉出少量測試,再分批處理剩餘。

Q3:對日後稀缺性有何影響?
A3:若最終僅剩 150 萬枚對市場無法進入,實際流通供應將由 1 950 萬縮減為 1 800 萬枚,成為最根本的長期通縮推力。

Q4:哪個區間的地址最可能突然復活?
A4:「< 50 BTC」群體佔比最大,但因單位價值低,規模特徵更像散戶;「1 000 BTC+」數量少,一旦出現會導致媒體報導與價格波動放大。

Q5:普通投資者能不能搶先追蹤並套利?
A5:個人很難提前拿到原始地址私鑰資訊;但可透過觀察鏈上沉寂 7 年以上地址的 UTXO 匯出訊號,配合交易所 API 的快照數據,調整持倉風控。


結語:故事的尾聲仍在書寫中

「遺失」是比特幣敘事中永遠打不開的黑盒子:它既讓總供應量更稀貴,也提醒所有持有者——私鑰管理是無需牌照的自我託管藝術。未來十年,當更多早期礦工步入退休年紀,把硬碟盒裝再次插上電腦的那一刻,我們或許會見證更多「失而復得」的財富奇蹟。而這些奇蹟,最終會讓 180 萬這個數字,慢慢向 150 萬靠攏,構成一段只屬於加密世界的傳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