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Fi简史:从思想实验到千亿赛道的七次进化

Posted by Hiky 加密观察 on September 5, 2025

关键词:DeFi、去中心化金融、TVL、流动性挖矿、合成资产、跨链桥、可持续代币经济学

从2016年Vitalik Buterin一次关于“链上自动化做市商”的Reddit回帖,到今日跨越数百条链、锁仓千亿美元的多元宇宙,去中心化金融(DeFi)走出的并非一条线性坦途,而是危机与重生交错的荆棘峡谷。本文试图用最大众化的语言,把这段只有七年却恍若七十年的狂飙史娓娓道来,并告诉你:为什么说DeFi正在经历真正的「二次点火」,而非简单的回光返照。

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,回到系统尚只有 5 亿美元 TVL 的史前年代。

第一章 黎明:Uniswap、Maker 与 Compound 的三驾马车

2018 年 11 月,Uniswap V1 在以太坊主网上线,用一句 x·y=k 的恒定乘积公式把交易撮合写成一行“不可变代码”。没有订单簿、没有 KYC、没有中心化托管——仅这三点就奠定了 DeFi 去中心化交易所雏形。

同一年,MakerDAO 推出去中心化稳定币 DAI,第一次证明:
“抵押 ETH 可以生成与美元软锚定的资产”,而且不受任何法币账户查封风险。
但所有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“黑色星期四”(2020年3月12日)。ETH 单日暴跌 30%,DAI 在短短数小时内脱离 1:1 锚定,Maker 社区紧急投票把 USDC 放进白名单,才让系统没有螺旋雪崩。这次事件成为第一次 系统性压力测试,也为后来“多资产抵押”打开大门。

如果说 Uniswap 让人能“随时换币”,Maker 让人能“随时借钱”,那么 2018 年 9 月上线的 Compound 则第一次让用户“随时存币领利息”。
它的秘密武器是 算法利率:借贷池根据资金利用率自动调节利率,无需人工询价。这一“点对点合约”思维后来被无数协议继承——直到今日,所谓“收益农场”的底层仍是 Compound 的池模型。

FAQ
Q:为什么早期 DeFi 仅限于以太坊?
A:EVM 成熟、开发者多、审计体系完整,使其成为“可组合型金融”最佳试验田。一旦试验成功,再把乐高搬到别条链即可。

第二章 流动性挖矿狂潮:COMP、YFI 与食物大战

2020 年 2 月 27 日,Compound 宣布发行治理代币 COMP,并按使用率边存边挖。不到四个月,COMP 创下 336 美元的新高,开风气之先的“流动性挖矿”四字正式出现在热搜。

几周后,Yearn Finance 把“挖矿”升级为“收益聚合”——用户把资金丢进金库,协议自动帮你租借到收益最高的地方。最夸张的是 YFI 代币号称零预挖、全部由社区行为产生,却在一个多月里从 0 美元涨到 4.3 万美元,一度跑赢 BTC。

紧接着,社群又发明了模因+流动性的组合拳:
YAM、SUSHI、PICKLE、CREAM、KIMCHI……“食品币”一张餐桌几乎做遍 DeFi。其中 SushiSwap 把 Uniswap 的资金池一夜“吸血鬼”吸走 10 亿美元 TVL,亦拉开了“社区可变质押、农场再洗牌”的新剧情。

但狂欢到来也伴随地雷。YAM 的通胀合约漏洞让 5 亿美元市值蒸发;SUSHI 发起人 Chef Nomi 抽走 1400 万美元 ETH,社区四十八小时内逼宫让其退还。这些事件反复提醒大家:代码之外,人性仍不可预测

👉 想实时捕捉下一个 Yearn 级聚合机?每日链上数据在这里全收录。

第三章 扩容焦虑:L1 军备竞赛与多链接力

2021 年初,以太坊平均 Gas 费跃升至 50 美元以上,散户直呼“换一个小数位都要吃泡面”。流动性开始向外迁徙
• BSC(更名后的 BNBChain)挟 1 亿美元生态基金吸引复制应用,PancakeSwap 仅两个月 TVL 摸到 90 亿美元。
• Solana、Avalanche、Fantom、Terra 等新一代公链借“便宜又快”的标签轮番膨胀,被戏称为 Sol-Luna-Avax 轮换。

跨链需求的爆炸,引出了跨链桥这一最大灰色地带。
为什么说是灰色?仅 2021—2022 两年, Ronin、Wormhole、Poly Network 等桥累计因黑客事件蒸发 25 亿美元。漏洞归结一点:桥把资产锁在链 A 的合约里,却在链 B 铸造影子代币,一旦验证逻辑出现一英寸裂纹,两边的盘子都会砸。

然而也正是桥联通了多链世界,把去杠杆的风险顺带引爆:
2022 年 5 月 Terra 的崩盘像多米诺第一滚:UST 脱钩 → Anchor 挤兑 → Luna 归零。随后 3AC、BlockFi、Celsius 集中破产,DeFi 总市值五周缩水 75%,TVL 最低跌到 400 亿。

但故事没完:
👉 在当前深熊中,怎样用“Value-Screen”筛掉不可持续的 DeFi?高手策略汇总一目了然。

第四章 重生三件套:现金流、可持续代币学与合成资产

Spartan Labs 与研究伙伴统计发现:可持续真实收入已成为 2023 年社区唯一共识的估值锚。

协议 收入构成
Uniswap 日费率 12–50 万美元,均返给 LP,不给 treasury。但因手续费等级革新,用户对交易深度信心稳固
Aave 日利息收入 50–90 万美元 + 跨链闪电贷抽成,TVL 仍居借贷赛道榜首
GMX 永续合约成交量提成 0.1%,70% 与流动性提供者分享、30% 与 GMX 质押者分成
Synthetix 作为衍生流动性主桥梁,KWENTA、LYRA 等协议产生的合约费向前者“输血”,SNX 质押者日分红最高 30 万美元

可持续的代币经济 2.0:veModel 及其叛逆少年

Curve Finance 2019 年提出 vote-escrow 模型(简称 ve):
把 CRV 锁仓四年才能换取 2.5 倍收益激励,用来绑定真正长期持有者——这套机制在熊市被无数协议“抄作业”。

但新一代协议做了叛逆改进:
• Trader Joe 把 JOE 拆成 veJOE、sJOE、rJOE,对应治理、分红、新币 IDO 额度,用户无须再锁四年,可随时解锁却失去积分。
• Platypus.finance 引入平方根降低鲸鱼红利,再配合 NFT 加速卡,把“贡献时长”游戏化。

所有变形都在解决同一道题:如何让划转盘的筹码一边减少抛压,一边真正把长期主义者请进来

合成资产:DeFi 下一轮 Alpha?

广义上,任何把“链外价值锚定为链上凭证”都属于合成资产。
未来我们即将见到:

  1. 固定利率债券票券 — 协议国库发行到期还本付息的可交易债券,对 DAO 财务透明对冲风险、对用户取代中心券商 ROA。
  2. 结构性产品 — “跌到 TLAC 就自动敲入的 DeFi 可转债”将在链上实现 Level3 级别的多样化风险对冲。
    这类设计把衍生品市场打开给了完全未接触 web3 的传统投资人——全球 4000 亿美元的利率掉期、商品互换场外市场有望一夜间接入 DeFi。

常见问题 Q&A(共 5 组)

Q1:为什么 DeFi 这波熊市項目反而现金流更稳?
A1:天堂版牛市的浮夸承诺被戳破,留下的是真正收入套利空间,例如高交易费、结构化借贷、永续合约手续费等,用户转向“会用就赚”的逻辑,而非“等下轮接盘”。

Q2:跨链桥总是被盗,我们是不是应该彻底远离?
A2:短期看,中心化交易所仍是“超级桥”,但要提币到自托管钱包。中长期,像 LayerZero、Axelar 这类轻量原生轻验证网络会用独立预言机+轻节点验证,降低桥的根本脆弱性。

Q3:ve模型锁四年太久了,普通人怎么办?
A3:新一代协议支持“虚拟积分”或 NFT 加速,锁仓时长可灵活缩短;或者直接用流动性衍生品质押代币(stToken)在二级市场转让锁仓权益。

Q4:固定利率债券听起来好,那我该怎么选?
A4:关注三点:债券国库资本金占用率、到期兑付的链上透明度、是否有实时拍卖二级市场。可对比 Nexus Mutual 的链上保单市场和 Maple Finance 的低押贷款池做交叉研究。

Q5:合成资产会不会变成新一轮资金盘?
A5:风险由抵押率与清算阈值共同决定。正常使用 400% 以上 c-ratio 可抵住 60% 价格跌幅;如果你是收益资深玩家,用 150%—200% 放杠杆同时对冲即可打“Delta-Neutral”策略内服风险。

结语:持续演化的金融乐高

DeFi 不是静态雕像,而是一套永远在开裂却又自我修复的乐高。
从 5 亿 TVL 的最早原型,到 2021 年的 2500 亿高峰,再到 400 亿的低谷,它用事实告诉我们:

  1. 贪婪+效率 会把市值推向狂热。
  2. 容错+迭代 能把系统带回真实收入。
    下一个七年,真实世界资产(RWA)、链上国债、无抵押信贷都会接踵而至。

    终极命题不是 DeFi 会不会死,而是 我们能否把它修得够坚固,让下一轮风暴来时它自我修复,而不是全体归零
    如果你觉得这一切太远,不妨回到今天的 现金流、可持续代币经济学、合成资产 三条主线,先把功课做足。
    毕竟当机会再一次敲门时,你需要的不再是进场早,而是留到最后。